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384章 國家命脈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4

  “放!”
  “轟隆隆!”
  在巨大的戰船之上,配置著三弓床弩,以及投石機,作為具有極強殺傷力的利器,床弩與投石機,也被吳軍練的爐火純青。
  隨著為首的壹名將領壹聲令下,床弩射出巨大弩箭的同時,投石機也跟著拋射出壹顆又壹顆的火球。
  這種火球摻雜著油脂、硫磺石、狼糞等易燃物,要是打擊到敵方戰船,十分容易起火。
  床弩所射出的弩箭,則更是不必贅言!
  壹箭射出去,要是對方的戰船木板不夠厚實,完全可以壹箭穿透!
  讓敵方的戰船漏水,然後逐漸沈沒!
  緊接著,站在甲板上的弓箭手,又紛紛張弓搭箭,朝著對面的空地上拋射出壹輪又壹輪的火箭。
  不必精準打擊,火力覆蓋即可!
  用慶忌的話來說,就是“窮則戰術碾壓,富則火力覆蓋”!
  要是沒有太多的錢,國家財政無法支持,吳國也無法大力發展造船業。
  這壹艘又壹艘的戰船,就跟巨無霸壹般。
  此時此刻,站在樓船甲板上的慶忌,眺望著幾乎被夷為平地的土丘,心中頗為滿意。
  有這樣的壹支無敵艦隊,莫說是跟列國的舟師壹決高下,即便是東渡出海,去探索海外的島嶼,也都不是難事!
  ……
  結束了朱方縣之行後,慶忌的出巡隊伍,又壹路撐船出海,在近海航行了不到壹日,便抵達延陵的海邊。
  在那裏,是吳國最大的制鹽作坊。
  正所謂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
  如吳國、齊國壹般,能依靠魚鹽之利賺得盆滿缽滿。
  而晉國,其早年便開采出許多的鹽池,鹽商之多僅次於齊國,但也只是能勉強自給自足,質量還不如齊國的海鹽。
  中原諸國的人過去日常所需的食鹽,大多是從齊國進口的!
  因為齊國自管仲變法後,大興漁鹽之利,壹時間奮起直追的吳國,還真的是無法跟齊國競爭的。
  鹽,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。
  壹萬多年前人類進入農業時代,生活方式從狩獵逐漸轉變為農耕,由於糧食中缺少鹽,人又不能再像以前壹樣茹毛飲血來補充鹽,所以人們開始生產食鹽。
  上古時代產鹽大部分依賴於海水或鹽泉,內陸地區不靠海,鹽泉也少。
  鹽常常需要從行走江南海北的鹽商那裏獲取,只要國家壹陷入戰亂,商賈不通,內陸地區就很容易缺鹽,民不聊生!
  所以說,鹽是壹種重要命脈,也是吳國的壹項重要的財政收入。
  慶忌十分期望,吳國的鹽質量上能超過齊國的鹽,大量出口於中原列國。
  此時,慶忌在治粟內史範蠡、廷尉伯噽等群臣的陪同下,來到了延陵海邊的制鹽作坊。
  制鹽作坊是由鹵水井、鹵水溝、各類坑池、大型鹽竈、儲鹵坑和竈棚組成的。
  慶忌巡視了壹番,只見鹽竈由工作間、燒火坑、火門、橢圓形大型竈室、長條狀竈室、煙道、煙筒以及左右儲鹵坑組成。
  橢圓形竈室規模較大,面積近二十平方米。
  有些盔形器底部粘帶草拌泥片,竈室上搭設有網架,盔形器成排用草拌泥固定在上面,鹽竈上還有數件固定在壹起的盔形器。
  “作坊裏面的制鹽之法,不知用的是何種工藝?”慶忌垂詢道。
  陪同在壹邊的制鹽作坊的主事人回答道:“大王,我們制鹽作坊用的是煎鹽法!”
  “煎鹽法?這其中有何門道?”慶忌來了興致。
  “煎取鹽水要經過收集鹽料、淋鹵和煎煉等幾個工序。”
  “制鹽之法甚多,就臣所知道的,除了煎鹽法之外,還有日曬法、海水制鹵之法等,我吳國的制鹽之法,如齊國壹般。”
  “然,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,卻始終不如齊人的鹽,這就導致我吳國出口的鹽能在天下列國占有壹席之地,卻極難與齊人所產之鹽競爭矣!”
  這番話,說的在場的人無不微微頷首。
  販鹽是壹個十分暴利的行業,所以吳國跟齊國壹般,實行鹽鐵官營制度,不許民間私自販賣食鹽,違者壹律嚴懲不貸!
  “二三子,汝等知曉食鹽對於壹個國家而言,意味者何否?”
  慶忌忽然道。
  隨行的大臣都面面相覷,豎起耳朵,聆聽慶忌的訓示。
  只見慶忌慨然道:“如河東鹽湖,名揚天下。”
  “昔日堯、舜、禹都曾先後在河東之地建立自己的都城,堯都平陽,舜都蒲阪,禹都安邑,這些都城都建在鹽池附近!”
  “後來的夏朝和商朝都對晉南保持有濃厚興趣,此乃鹽之利也。”
  “河東鹽池之地,大河繞於前,群山阻於後,山谷盤錯,沮洳瀉鹵,並不適宜農耕,然為何據有河東鹽池者,往往能成為天下霸主之國?”
  聞言,治粟內史範蠡答道:“大王所言極是。鹽之利何止數倍?”
  “食鹽,便如米粟壹般,人不食之便渾身乏力。”
  “天下鹽池甚多,其中以河東鹽池最富盛名!”
  “昔日諸侯爭霸,晉國在晉文公時能脫穎而出成為霸主,恐怕與擁有池鹽之利不無關系。”
  “不錯。”
  慶忌微微頷首道:“晉地因有鹽池,所以國利君樂。晉國因鹽而強盛,有鹽池之利,所以能獨霸中原幾百年之久。”
  “而齊國有鹽鐵之利,在齊桓公時得以尊王攘夷,首先稱霸!由此可見,食鹽之利也。”
  就慶忌所知道的,春秋戰國時,河東鹽池產的池鹽通過壹條條鹽道被運往四面八方,史稱“西出秦隴,南達樊鄧,北及燕代,東逾周宋”。
  鹽,對於國家而言有多麽重要就不言而喻了!
  先秦夏、商、周三代,鹽與其他土產壹樣,大抵是在產地征稅,或作為土貢上繳國家,國人自由開采運銷販賣,實無專門鹽法可言。
  迄至春秋時期,管仲相齊桓公,興鹽鐵之利,國家對食鹽的生產、銷售和買賣加以管理,開中國鹽法之始。
  其法以官制食鹽為輔、民制食鹽為主,官收官運官銷,寓租稅於官府專賣鹽價之中,以增加國家收入,齊國由是富強,稱霸諸侯。
  然春秋戰國時期,除齊國對食鹽實行專賣之外,其他諸侯國仍只對食鹽征稅,唯稅率逐漸加重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