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93章 尷尬窘境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3

  畢竟沈尹戍說到底還是楚莊王的曾孫,楚國苗裔,又是戰功赫赫的壹代名將,在楚國頗有名望,人緣極好!
  再加上,沈諸梁自己也是年少成名,被楚人寄予厚望的青年俊傑。
  所以孟嬴左思右想,權衡利弊之後,還是覺得不問罪於沈諸梁,不追究沈尹戍的喪師辱國之罪!
  吳人送來的沈尹戍遺體所在的棺槨,也已經被安葬於都城之外,草草下葬。
  “沈諸梁請增派援兵於潛邑,以期大敗來犯之吳軍,不知二三子以為然否?”
  孟嬴並沒有選擇乾綱獨斷,而是讓壹眾公卿大夫壹起商議。
  聞言,陛臺之下的大臣都紛紛交頭接耳,竊竊私語起來。
  不多時,令尹囊瓦首先出列道:“大王、國太,臣以為不可再大動幹戈,增援潛邑。潛邑有兵馬數千人,兵精糧足,足以守備潛邑無虞!”
  “而沈諸梁所議增兵者,倉促之間,楚國何有多少兵馬可增援潛邑?”
  “吳軍兇蠻,暫不可力敵,其父沈尹戍率眾八萬人,尚且盡數折於吳地,何況沈諸梁?他能堅守潛邑已經實屬不易,何以貪功冒進?”
  頓了頓,囊瓦又道:“再者說,吳軍攻潛邑不克,定然疲乏勢衰,自行退去,我楚國又何必損兵折將,為各家各戶再添上縞素?”
  “令尹之意,莫不是讓楚國放棄舒地與沿江諸城邑?”
  對於囊瓦的這種主張,子西大為不滿。
  “這倒不是。”
  囊瓦搖搖頭道:“本令尹只是認為楚國切不可急功近利!吳軍久攻不下潛邑,勢窮之時,當不戰自潰,他們又豈能在舒地站穩腳跟?”
  “待時機成熟,我楚國再集結大軍,壹舉大敗吳軍,收復失地,豈不妙哉?”
  壹聽這話,朝堂上的公卿大夫不由得微微頷首,表示贊同。
  能不戰而屈人之兵,最好不過!
  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楚軍的傷亡,減少楚國在戰爭中的損耗,再好不過!
  畢竟,每當楚國對外進行戰爭的時候,各地的封君都會出動兵員,糧秣輜重,不得不響應楚王的號召。
  大家有錢出錢,有人出人!
  若是戰勝還好,壹旦戰敗,封君們的兵馬錢糧就跟打水漂壹般,半點好處撈不到。
  這讓他們如何能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?
  “令尹所言大繆!”
  子西瞪著眼睛呵斥道:“殊不知兵貴神速?戰機稍縱即逝!若不趁著吳軍勢窮之時,壹舉撲滅來犯之敵。”
  “假以時日,吳國又增派援兵,楚吳生死國戰,屆時楚國何以自處?”
  “申公子此言差矣!”
  囊瓦冷笑壹聲,說道:“楚乃大國,霸主之國,便是喪師八萬,又豈是區區的吳國可以相提並論的?”
  “現在伐楚之吳軍只是勢窮,銳氣仍盛,申公子卻教唆大王、國太傾國之兵壹戰,讓將士們白白流血送命,是何道理?”
  “妳!”
  子西恨聲道:“令尹,楚吳兩國之國力,自然不可同日而語。然吳軍兇悍,與我楚軍交戰多年,往往以少勝多,勝多負少,豈能不足為慮?”
  “大王,國太!”
  子西又轉過身,朝著陛臺之上的熊軫與孟嬴作揖道:“臣已經打探清楚,伐楚之吳軍,不過二萬人。我楚國上上下下,傾國之力,至少還能再動輒十余萬兵馬!”
  “然,無需十萬,臣相信以沈諸梁之能,增派萬余人亦可拖住吳軍,以至大破吳軍,轉敗為勝!”
  壹聽這話,孟嬴不由得微微頷首。
  相較於令尹囊瓦,其實孟嬴的心目中更寧願相信子西!
  蓋因子西是真正的正人君子,有著上古賢風的壹代名臣!
  子西是已故的楚平王之庶子,熊軫的兄長。
  當年楚平王薨後,以囊瓦為首的楚國大臣本想擁立年長的子西為楚王,但被子西嚴詞拒絕!
  只因為他不願意楚國再生動亂!
  這般高風亮節的子西,在楚人的心目中無疑是極具威望的。
  所以,孟嬴對於子西亦是頗為感激,將他封為柱國、左徒,跟令尹囊瓦並列,壹起操持國政。
  “哼!”
  囊瓦冷哼壹聲,瞪著子西道:“申公子,如妳所說,向潛邑增兵萬余人不難。但,妳如何能保證沈諸梁不為吳軍所敗,重蹈其父沈尹戍之覆轍?”
  “或者,妳又怎敢保證,吳國會不會再度增兵?”
  聞言,子西坦然笑著道:“我相信沈諸梁的能力,我願以身家性命,為他擔保!沈諸梁若兵敗,我熊申願意以死謝罪!”
  “至於吳國增兵?絕無可能!”
  子西擲地有聲的道:“吳軍連番大戰,國內民生雕敝,水深火熱,早已經被掏空了國力!吳王慶忌就是再愚鈍,也不可能不顧壹切,增兵伐楚!”
  話音壹落,壹眾公卿大夫都不由得直點頭。
  囊瓦也被子西懟得支支吾吾的,說不出話來。
  見狀,國太孟嬴當即拍板道:“既如此,就在鄰近的居巢、雞父、英氏各城邑征兵,盡快增援潛邑。凡征戰所耗之糧草輜重,皆由國府所出!”
  “國太英明!”
  見到孟嬴已經作出裁決,群臣立馬表示贊同。
  與此同時,遠在吳都的慶忌,也接到孫憑所上的奏疏,心中壹陣猶疑不定。
  孫憑之前只是請求慶忌增兵,現在則是認為吳軍已經無力再戰,請求慶忌撤軍,跟楚國議和!
  這壹時之間,著實讓慶忌難以接受。
  他將自己關在滋德殿整整半日,始終沒有下定決心。
  不得已,慶忌只能將自己的三個心腹大臣,季劄、孫武與伯噽傳召到滋德殿議事!
  “大王,退兵而議和於楚國吧!”
  季劄喟然長嘆道:“大王此時謀求大江以西之楚地,實在不該。如舒地壹般,時而向吳,時而投楚,搖擺不定,其地之封君更是壹群善於見風使舵之徒,首鼠兩端!”
  “如見吳軍失利,唯恐反戈壹擊,將我吳師置於腹背受敵之窘境。”
  “大王,三思!”
  季劄壹向是主和派,故而對於他的這種主張,慶忌早已經不足為奇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